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

《方便閱讀,分成兩篇》淺談年輕人的「房」事困擾 2

 

 【 淺談年輕人的「房」事困擾 2 】


三、四十年前那個時代,我們上一代他們的薪水雖然不高,不過當時房子和土地不怎麼值錢,省吃儉用存錢存個幾年或是再加上利用標會來購置房產,好像並不會太難。然而這二、三十年來,大台北地區的房價漲幅相當大,最近幾年連中、南部的房價也是漲了不少上來,如今「買房」這件事,對一個不靠家裡幫忙而完全靠自己打拼的年輕人來說,真的是有點辛苦。

有許多的年輕朋友在雙北市努力打拼工作,把「買房」當成一個目標,由於剛起步階段的薪水並不高,常被每個月的租金和日常生活開銷壓得喘不過氣,不少人逐漸放棄了這個目標,甚至有些朋友變成月光族,實在有些可惜。

儘早培養「正確投資理財」的觀念,可以避免變成放棄夢想的月光族,我想

試試「GOWIN投資模式」書中給年輕小資族四個初步簡單的理財規劃建議:


一、「記帳」:透過記帳,仔細分析各項支出的費用,分清楚什麼是「需要」的支出,什麼又是「想要」的花費,謹記該花則花、能省就省。ex.保險和名牌包:前者是「需要」,後者則是「想要」

二、「儲蓄」:秉持貨比三家不吃虧的精神、省吃儉用、錙銖必較、努力儲蓄,先由小錢一步一步慢慢存起來,養成「先儲蓄、後花費」的習慣,時間久了便可累積到一定金額,再經由正確的投資把錢放大。

三、「保險」:屬於「需要」的支出,先以「保費低且保障高」的保險作為最高指導原則。例如,「定期險、意外險」為優先考量,以因應萬一本身突然發生「意外」時,仍然可以照顧到最想要照顧的家人,日後隨著經濟狀況轉佳再調整補足其他險種。

四、「投資」:分成「投資自己本身專業」和「長期投資股票」。「投資」這件事是愈早開始愈好,投資自己本職學能的專業,可以提高薪資、增加存款、累積資本;養成平日多多閱讀投資理財書籍,培養正確的投資觀念,透過不斷吸取投資理財相關知識,明瞭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個道理,才不會因為「貪心高報酬」而受騙上當,致使辛苦儲蓄下來的存款一夕縮水,按部就班善用努力存下來的錢,藉由長期投資股票增值,享受時間複利才是上策


再來看看兩位小時候住(租)在士林的鄰居(小我十多歲、當年認識他們是小六、國二,至今已有30年),他們的「房」事故事:

第一位鄰居朋友屬於刻苦耐勞型,生性節儉,退伍後即進入職場工作,租屋十多年,十多年來搬了好幾次家(板橋、北投、中山、劍潭⋯⋯),都是以「租金便宜」作為優先考量,強迫妻小一起忍受空間較小、周邊環境較差、生活機能普通⋯⋯以存下更多錢(PS.夫妻感情很好,有買房共同目標,對此並不以為意),藉由考取專業證照為自己加薪、努力工作存錢之外,也拿一部份存款長期投資股票。

大約五年前(36歲時)在新北買房,房價大約800萬左右,跟銀行貸款金額300萬,不到房價的4成,每月還款金額也不到固定薪水的3成,加計家裡日常開銷、小孩教育費用,也沒有造成經濟方面的壓力。

後來父母贊助他一點,又還掉了一些貸款,聽他說他們那邊房價比五年前漲了不少,這位朋友應該再過幾年便能完全苦盡甘來還清貸款,是一個先苦後甘的範例。


另外一位鄰居朋友,住過的地方沒有上一位朋友來得多處,但「精彩」不少!

他們家從他很小的時候就租在士林,大多的時間都是以租屋為主(士林、蘆洲、社子),心中渴望未來擁有自己的窩,退伍後特別留意房價的資訊,在租屋過程中,曾以長輩的積蓄作為頭期款在蘆洲買了一間電梯房,但住了幾年後的住家有所增值,決定先獲利了結(賣掉),把原本的自住宅當成商品在交易(PS.同住的母親不是很支持這樣的做法,但朋友跟母親表示房價漲了許多,可以先賣掉等跌下來再買回來⋯⋯等,最後伯母還是同意了),再回到繼續租屋。

吃到甜頭之後,認為已做了很多房地產相關功課,又曾在北投、桃園投資買房賣房過,這兩次就沒什麼甜頭可言,好幾年前就一直租在社子,也時時留意從小居住的士林房價。

大約2年多前(43歲時),找到一間開價並沒有很高,也適合一家五口同住,離士林捷運站走路大概20分鐘左右(公車站牌三站)、權狀約34坪、三房兩廳兩衛一室的中古公寓,仲介公司的開價是1298萬,經過一番議價,最後以1100萬買到。

因為貸款成數較高(PS.想留一些錢在手上投資股票),所以在裝潢上採取比較簡單的方式,基本格局不動,但水電、地磚、大門和衛浴更新、再加上簡單的天花板和油漆⋯⋯,也花了一筆錢。

去年底社區有部分鄰居對自主都更感興趣,這位朋友更是樂意都更,改變了之前投機買賣的心態,決定全力往都更方向前進、努力推動,如果未來幾年後能夠順利完成,價值至少增加一倍以上。

不過由於每月房貸還款金額超過夫妻薪水的4成以上,加上扶養小孩、日常生活開銷⋯⋯,在經濟負擔方面也產生不小的壓力。所以,把每月還款金額控制在固定收入的3成,在生活上比較不會造成過大的負擔。

也許有人覺得可以把房貸期限拉長到三十年,甚至四十年,或是利用寬限期⋯⋯等方法來降低每月還款金額,但還款期限拉長必須付出更多的利息、而寬限期過後,每月本息平均攤還款金額倍增,利息也增多,這樣真的有比較划算嗎?或許會有朋友認為,如果把每年通膨的因素考慮上去,其實所增加的利息應該也還好,但我個人可能比較LKK,在理財規劃方面也比較保守,並不建議這麼做,當然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,如果在仔細考量後,認為貸款期拉長到三十年或利用寬限期的做法較為適合,也沒有什麼不可以。


對年輕朋友「雙北買房」的看法:


新聞中在雙北市買房要不吃不喝15年、20年,或是需要更多年的報導,似乎有點過度的危言聳聽,難道現在的年輕人只能設定買「大安區、30坪以上、新大樓(室內面積須扣掉大約3成左右的公設,真正可使用面積小了很多)」嗎?為什麼不能考慮雙北市其它房價較低區域的「中古公寓(公設比低、有的前後陽台還沒計入權狀內,真正可使用的面積大)」呢?

年輕人活動力佳,住公寓爬樓梯還可以當成運動練腳力,有什麼不好呢,更可以省下每個月的管理費(長年累積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),我身邊有好多位比我年長且有錢的長輩朋友,從年輕到現在他們也都是住在公寓啊,如果很多長輩朋友都可以住公寓幾十年,為什麼年輕人非得選擇買(住)大樓呢。

就我和朋友看房和近幾年買房的經驗,我們以地點較熟悉、也較瞭解未來增值性的士林為例,權狀23~30坪的二到三房公寓(PS.基本上四樓五樓會比二樓三樓價格低一些),只要多花些時間看房多比較,1000萬元左右買得到,雙北市中比士林房價更低的其他區域,總價在1000萬以下的房子應該也不少。

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買得起雙北房產的這類報導,硬是要把年輕人教育成一定得買新電梯大樓居住才舒適,或是有許多所謂的「房產專家」,一再鼓勵慫恿存款相對不足的年輕人,要買就買電梯大樓、不要買中古公寓,這類的言論真是令人匪夷所思。

我覺得年輕朋友第一次買房,尤其在資金相對有限下,必須先瞭解:


一、「同樣的地點」:通常中古公寓每坪的單價會比電梯大樓便宜不少。

二、「同樣的權狀坪數」:室內可使用的空間,公寓比大廈(公設比高)多出許多。

在錢沒那麼足夠的前提下,只要地點不錯(ex.交通方便、生活機能佳、未來具增值性⋯⋯等),可以先以中古公寓(ex.若以居住寧靜度和增值性來說,選擇大馬路後面第一排的公寓會比正馬路的房子便宜、居住起來也會比正馬路的房子安靜許多,由於也是臨近大馬路,相對未來都更的機會也高)作為考量。

就我自己幾次的購屋經驗,屋況老舊反而更有機會議價到更低的價格,雖然得花上一筆不小的裝潢費用,卻可以把原本的老舊宅,重新設計成自己心中安全又舒適的小豪宅,加上雙北三、四十年以上的老公寓,未來「都市更新」的可能性又比其他縣市更高,也算是幫自己增加了一個未來資產倍增的機會,儘管都更並不是那麼容易。


年輕人辛苦打拼累積到一定存款後買房(第一次買房),未來可能還會有第二次的換屋,可以「先求有再求好、先由小再轉大、先公寓再電梯大樓、先新北再台北⋯⋯」,不必局限在第一次買房就得「一次到位」!


PS.「先求有再求好」,但儘可能不要離上班地點太遠,才不會每天在交通上浪費過多時間,相對會減少許多提升自我的時間;「先由小再轉大」,當然不能小到讓自己家人住的不舒服,坪數若太小時(ex.迷你型小套房),有些銀行貸款也會受限。


2018年3月時我曾寫了這篇《 年輕世代的四不一沒有 》文章 ~ 年輕朋友因低薪所致而「不敢結婚、不生小孩、不買房(買不起自住房)、不買車(買不了車)」、「沒有投資理財規劃或是長期投資股票(只著重在短線投機交易或是以小搏大的權證、期貨、選擇權⋯⋯等衍生性金融商品)」。

四年過去了,如果四年前你看過文章,而現在的資產並沒有比四年前增加甚至還縮水,就必須花點時間好好仔細想想問題出在哪裡?

「購屋」,須循序漸進;「投資」,則要儘早開始越早「投資」可以放大時間複利效果,以前自己在穩健增值的「GOWIN投資模式」尚未成型時,靠著努力工作及不斷投資自己加強專業提升薪資,也讓自己的資產逐步增加,現在,「GOWIN投資模式」已彙整成書,想要買房的年輕小資族朋友更多了一本投資台股的參考書,可藉由投資台股讓資產穩健成長,再加上薪資隨著時間逐年增加,一步一步累積到頭期款、裝潢費⋯⋯等購屋基金,「買房,真的不會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」!


一起加油!一步步踏實圓夢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