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

《買在最低價、賣在最高價》



「買在最低價、賣在最高價」是很多人和崇拜技術分析者的終極目標,大家無所不用其極的用黃金切割率、費波南西係數、技術指標、技術線型W底M頭漲跌等幅滿足點⋯⋯等各式各樣的方法,來加以統計與計算,以達到此期望。

費盡心思想要找到買賣交易當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價位。


回顧這二十多年來的交易,有時候我還真的成功達陣。


買賣交易過程中,有很多次買進的價格竟然是買在最低價,而賣出的時候也有多次出在最高點。



分析其中的原因:應該是「烏龜哲學」!


烏龜在行進的時候,總是一步一步慢慢慢慢的跨出步伐,逐步往目的地方向前進,而我常常有機會去買到某一檔股票的最低價,方式也是如出一轍,慢慢慢慢分批買進;而在賣出的時候時常出到最高價,方式亦同,一樣是慢慢慢慢分批賣出。


假若我要佈局一檔股票200張,並不會一次或是一天就買齊,通常我的做法是,先把期間設定在3個月內,有時候甚至更長些,ex.我分為20次佈局(20個交易日佈局),平均每次(每個交易日)買進10張,而在每一個交易日的10張中,我又分成一次只買進一張,用外盤價位分為10筆交易才完成。PS.實務操作上,有時候買進佈局是採正金字塔操作,價位較低時,買進張數會較多些,反之,賣出時採倒金字塔操作,價位較高時,賣出張數也會較多些,做法具有彈性。


我發現這樣做的好處是:


(1)降低平均成本:分批用當下的外盤價(最低賣出價)買進,有機會買到內盤價(盤面上的買進價),可以降低平均成本。PS.舉例來說,我當營業員的時間超過20年,一開始幾乎是著重在短線密集交易,所以27、28年累積下來的成交筆數並不少,假設是50,000筆,如果每5筆有一筆買到內盤價位,可省下的金額計算如下:50,000(筆)/ 5 = 10,000,10,000 * 50元 = 500,000元(ex.10~50元之股票,通常內外盤的價差是0.05元,0.05*1000股(1張)= 50元),合計可省下的金額是50萬元,如果是每10筆才成交到一筆內盤價位,那也有25萬元,仍是一筆為數不小的金額。

(2)買到最低價:逐步往下佈局,買到該波段整理修正的最低價機會增加。

(3)節省手續費可以節省券商交易手續費用(PS.券商手續費一般來說是以成交金額的千分之一點四二五收取,單筆交易不足20元則收20元,ex.股價16元,一次買1張的手續費是16*1000*0.001425 = 22.8元,券商只會收到元的單位,小數點後面的0.8元不收,所以是收22元,如果一次買2張時,手續費則變成16*2000*0.001425 = 45.6,會比分為一張一張買進時22 + 22 = 44元多出了1元,不過必須注意,若是股價低於14.05元(PS.手續費剛好是20元)時,我則會考慮一次買進2張,才能達到節省手續費成本目的,ex.12*1000*0.001425 = 17.1,券商會收20元手續費,分為兩次買進時,手續費會變成20 + 20 = 40 元,一次買進兩張的手續費是34 元)



 同樣地,在賣出的時候,進行「烏龜哲學」也具這些「優勢、好處」!




PS.之前演講時也曾分享過,小資族群可投入之金額不多,可以善用烏龜哲學,不但手續費當省則省,不無小補,多存一點股數,亦可以在買進時提高一些降低買進成本的機會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